先插入两段解释:

呵呵:

“呵呵” 表示笑或微笑的意思,是笑声的拟声词。应该说在互联网发展之前虽有应用但不是很广泛。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特别是聊天工具和bbs(BBS)的普及发展的情况下,“呵呵”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打在电脑屏幕上用来表示自己的表情,当然,在手机短信里同样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,“呵呵”已经成为时下表示笑的表情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了。

哦:

叹词,表示疑问、惊奇等:哦,是怎么回事?

叹词,表示领会、醒悟:哦,我明白了。

〔吟哦〕有节奏地诵读诗文。

表示提醒〖oh〗。如:哦,见了面要叫叔叔好!

表示承诺、答应〖oh〗。如:哦,我走了;哦,我一定好好总结总结。

从解释上看,这两个词挺正常的啊,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敢随便用了呢?

相对于“呵呵”,本人是比较反感“哦”的。从其的各项意思来看,怎么着也只是起到助词作用,对于对话的内容没有实质的影响,把“哦”去掉后,句子原意不变。但在网络即时通讯中,比如QQ,在结束对话的时候使用一个“哦”是极不礼貌的。因为这完全是无用信息,尤其是当对方盯着“正在输入”等半天后,得到的却是个“哦”时,失落之情自不必表。

但“呵呵”呢,先看一个网络上普遍认为的呵呵引申义:

  1. 没话说
  2. MLGB
  3. SB
  4. 皮不笑肉也不笑
  5. 无奈
  6. 结束句
  7. 援场
  8. 很无聊很闷
  9. 承上启下
  10. 懒得理你
  11. 就是和你不熟

除了1、6、7、9以外没有一个是褒义的,而且1、6、7、9本身还是中性的。所以以此推断的话凡是打出“呵呵”就没好话。

首先要注意一点这只是个人见解,所以不能一概而论。

其次为什么定义里是个很正常的词汇,传递笑声和愉悦心情的词,会被网络上扭曲成如此这般。一、使用过于频繁,最后导致“呵呵”如口头禅或随手打出(本人既是);二、使用场合太广,频繁的使用必然使其用在不恰当的场合;三、自卑的体现;四、网络恶意宣传。

以下一一解释:

使用过于频繁,

对于大众化的东西,大家都会自然的产生反感情绪,简而言之就是“俗”。就像《卡农》这么好听的曲子,也由于太过大众,使得一个音乐评论家称其为20世纪最俗的音乐。就是有一部分人要标新立异,与众不同。

使用场合太广,

由于网络不是现实对话,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表情,所以我们才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我们当时的感受。但文字却无法表达一些细微的内心变化,比如“我想你”可以是句玩笑,可以是简单的陈述,也可以是表白,更可能是只说到一半还没说完。回复者可能没注意到这一点,或者手顺打了“呵呵”二字,必然遭致反感。

自卑,

有些人自身心理素质不够过硬,消极的自卑的看待各种问题。而当别人(尤其是陌生人)用以“呵呵”来回复时,总是往恶意的方面想,比如嘲笑,无礼等。回复者可能仅仅只是想表达下轻松愉快氛围。就像“×××,你才到5级”,请将“×××”换成脏字和普通姓名比较一下;一个是一种负面的评价,一个只是一个陈述。而用“呵呵”取代了“×××”,自卑的人往往会认为这是种侮辱,而非简单的陈述。

网络恶意宣传,

有以上几个缘由,网络上掀起了大量抵制“呵呵”的言论。也有恶意在不恰当地方使用“呵呵”,从而让大众更加反感。最终“呵呵”,已经成为一个调侃的代名词,已经失去了其以前应有的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。

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。不要对“呵呵”“哦”等本身没有恶意的词抱有过多的主观因素。眼见都不一定为实,何况只是网络上思想的交流呢。在这个社会上,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枷锁付诸于身,何必给自由的网络世界再加上一条锁链。于是我们在网络上也带着面具在跳舞。

我以前就是个非常喜欢用“呵呵”,完全是习惯,倒不是真的表达愉快,但没有任何恶意,至少希望对方能够感觉快乐就好。现在“呵呵”甚至比不上一个空格,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。

好吧,我现在也不用“呵呵”了,同时也反感即时聊天了。就像人越大越不喜欢发短信,而是直接打电话一样,因为这样才能确保我的情感,我要表达的思想,正确的传递到你那里。